一致性評價可繞道歐美日?
“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留給企業的時間不多,難度很大,如果能夠在海外開展生物等效性試驗(BE試驗),將有望解決國內臨床資源不足的燃眉之急。”在近日召開的第十六屆世界製藥原料中國展(CPhI & BioPhChina 2016)媒體見麵會上,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接受《醫藥經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第一批參與質量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企業麵臨巨大挑戰,距離2018年隻有不到2年時間,期間需要找到參比製劑,完成BE和溶出試驗,並且重新注冊,難度極大。
國務院下發的《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明確規定:國內藥品生產企業已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仿製藥,可以國外注冊申報的相關資料為基礎,按照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申報藥品上市,批準上市後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在中國境內用同一生產線生產上市並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獲準上市的藥品,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
歐美國家仿製藥上市渠道透明、速度快,成為製藥企業一項全新的選擇。西南證券發出的分析報告也指出: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有利於通過海外規範化市場驗證、國內可豁免一致性評價的製劑出口企業。
海外做BE前途未卜
“中國隻有40家(臨床機構)可以開展BE試驗,這40家也未必願意做。”許銘表示。據了解,由於BE試驗承接機構數量有限,BE試驗價格大幅上升,官方報價已經達到200萬元,實際價格達到400萬元。
國泰君安的研究認為,有明確政策時限的有近300個品種,涉及1883家企業,批文數約1.8萬個。國內製藥企業基礎研究較為薄弱,在參比製劑和藥學評價上大多需要從零開始,再考慮到臨床資源不足、產能瓶頸明顯,預計整個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工作需要5~1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盡管不少分析師認為,CRO產業有望因此獲得大發展,但國內醫療機構對BE試驗的積極性明顯不高。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網負責人汪金海曾表示,在醫療資源本身緊張的前提下,有臨床試驗執行資格的資深醫生很難有時間投入臨床試驗。
很多藥企希望監管部門允許企業在國外開展BE試驗,然而目前的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政策對中國藥企在國外開展BE試驗並沒有明確規定。
許銘介紹:“國內BE資源不足,允許到國外開展BE,有望順利推進一致性評價工作,印度就是國際上絕佳的BE試驗基地,那裏的仿製藥BE試驗價格便宜、效率高,3個月內就可以完成,並且有24小時監控。”
截至記者發稿,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是否認可國外的BE試驗數據,監管部門仍未有定論。
國際監管合作助力
在國外開展BE試驗有難度的情況下,直接到歐盟、日本、美國申報仿製藥也是很多藥企挖掘的“終南捷徑”。許銘認為,既有外銷也有內銷的藥企,通過在美國、歐盟、日本上市,可以迅速在國內通過一致性評價,這是一條捷徑。
以主打海外市場的華海藥業為例,該公司2015年底已擁有20個FDA批準的ANDA。按照現行政策,華海藥業如果轉戰國內市場,可以快速通過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搶占國內相關領域的市場份額。
美國申請仿製藥速度很快,自FDA於2012年10月1日出台新的《仿製藥用戶付費法案》(GDUFA),仿製藥審批速度迅速提升,有望在10個月內完成評審。
對於繞道美國申報仿製藥通過質量一致性評價的路線,許銘的觀點是:“從費用上看,在美國申報仿製藥速度比較快,費用大概為1000萬元人民幣,主要用於GMP認證。”
但這一路線並不適合國內多數藥企,畢竟國外GMP審查十分嚴格,按照浙江華海藥業美國公司總經理杜軍的說法:“cGMP仍然是仿製藥企業麵臨的一個嚴峻問題,產品質量成為企業在國外獲批的重要環節之一。”
想要解決這一問題,許銘建議,中國參與國際藥品監查合作計劃(PIC/S),實現GMP互認。“加入PIC/S,中國藥企的GMP可獲得美國認可,節省中國藥企認證cGMP的費用,加快中國仿製藥在國外獲批的速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