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中藥飲片企業再洗牌GMP大考難過

2015-12-18
|
訪問量:
新版GMP認證大限將至,中藥飲片企業麵臨生死大劫。過去摻雜使假的作坊式生產模式,正遭到徹底清算。但隨著他們轉型生產食品與保健品,質量監管的隱憂仍在。
 
暴風雨即將來臨。年末,隨著“史上最嚴”GMP認證大限的迫近,大批中藥飲片企業正麵臨生死存亡的大考。
 
大門正緩緩關閉。按照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食藥總局)《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201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版GMP)規定,以中藥和中藥飲片為代表的藥品生產企業均應在2015年12月31日前達到新版GMP要求。若年底之前未能通過檢查,企業將麵臨停產的窘境。
 
“安全、有效、質量可控,這是評判藥品的主要標準。藥品質量是否可控主要通過GMP認證來判定。”暨南大學藥學院藥學係主任於沛介紹,GMP認證是國際通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基本準則。GMP要求製藥企業具備良好的生產設備、合理的生產過程、完善的質量管理和嚴格的檢測係統,確保最終產品質量符合法規要求。
 
兩年前,新版GMP認證第一輪大限的閘門就已關閉——2013年12月31日,未通過新版認證的血液製品、疫苗、注射劑等無菌藥品生產企業或生產車間一律停止生產。
 
而隨著GMP認證時間節點臨近,有史以來規模最大、頻率最高的“飛行檢查”正在進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底,全國已有超過100家藥企在“飛行檢查”中被收回GMP證書,其中中藥和中藥飲片企業就占近70%。中西藥生產交替共線、編造虛假檢驗報告、中藥材黴變、涉嫌生產假冒中藥飲片、涉嫌出借包材及生產場所等,都出現在證書被收回的原因之列。
 
“多、小、散、亂。”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用這四個字概括了中藥飲片產業的現狀。他指出,主管部門希望通過新政達到三點預期:從源頭上確保藥品質量安全;淘汰落後生產力,推動醫藥產業做大做強;推動中國藥品企業與國際接軌,加快產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
 
對中藥飲片企業來說,這是一場事關生死的大考。請輸入正文 "大考“難過“目前隻有約半數中藥企業拿到了新版GMP證書,中藥飲片更少,連一半都不到。”不久前,鼎臣醫藥管理谘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和食藥總局相關人士閑聊,對方提及新版GMP認證的“慘狀”。
 
藥監部門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觀點。中藥材和飲片生產大省、廣西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廣西食藥監局)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稱,未通過新版認證的企業主要分兩類情況:一是企業正在實施改造、異地搬遷、重組或計劃退出,因而尚未提出認證申請;另一種是企業提出認證申請,監管部門組織現場認證檢查,發現企業質量保證體係存在嚴重缺陷,或是質量管理體係中某一環節不完善,不予通過認證。
 
1998年,中國參照國際標準首推GMP認證,並在2004年要求所有藥品不通過認證就不得生產。不過,在舊版GMP標準執行期間,中藥飲片企業並不在標準的監管之內。直到2004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才對中藥飲片企業實施GMP認證,要求所有生產企業自2008年1月起必須在符合GMP的條件下生產。
 
“在這之前,家庭作坊式的中藥飲片廠不計其數,髒亂差現象非常嚴重。”南京海昌中藥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白發平回憶,這些中藥飲片廠大多沒有什麽生產線可言,將原材料粉碎、壓片,甚至直接采取手工包裝,“哪怕是對小夫妻,在家支口鍋,包裝一下,隻要有渠道,誰都可以加工銷售”。
 
白發平認為,舊版GMP認證對中藥飲片行業的淨化作用不容小覷,“上萬家小作坊一下子銳減到了1500多家,已經相當不錯了”。
 
2010年,國家新修訂了GMP標準,新版本的硬件部分參照歐盟相關標準,更強調生產過程的無菌、淨化要求;軟件部分則參照美國FDA相關標準,要求企業建立一套完善、成熟的管理係統,對生產過程實施動態監測。這雖然使得我國GMP與國際化接軌,但卻給中藥飲片企業出了個新難題。
 
“硬件問題隻要有錢就能解決,但現在即便有錢,軟件問題也未必能搞定。”最近兩年,史立臣常常聽到企業負責人類似的“吐槽”。新舊認證體係的最大區別在於軟件要求的提升,而這恰恰是中藥飲片企業的軟肋。
 
“要把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正規的流水線生產廠,這筆投入對於很多小企業來說是不現實的。”史立臣介紹,不同於化學藥和中成藥製劑,中藥飲片企業一般要生產上百個品種,批號多、每批次生產量小,少說也需要2-3條生產線。按每條生產線400萬元的成本計算,3條生產線就需要投入1200萬元。而事實上,國內中藥飲片企業的“塊頭”普遍偏小,年銷售額過億的企業僅占約30%,不足5000萬元的中小企業則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對後者而言,上千萬的投入絕對是一筆巨額開支。
 
薄弱的盈利能力也讓不少企業幹脆“坐以待斃”——化學藥的研發和投入成本通常五年左右就能收回,而中藥飲片的回報周期短至七八年,長則十多年,前提還是“市場常年穩定”。
 
史立臣以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評估、風險控製和風險回顧為例,這要求企業不光投入資金,還有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而很多中藥飲片企業甚至從未有過這些概念。“這就像讓一個基礎不好的小學生跳級進了初中,還要求他理解完全不同階段的知識內容。” 全流程監管困局作為中藥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中藥飲片在中藥產業的三大支柱——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一方麵可由上遊的中藥材直接加工而成,作為藥劑配方服用或直接服用,另一方麵可作為原料加工成中成藥,流入下遊銷售終端。
 
不過,中藥飲片質量低下幾乎成為“通病”,生產工藝落後、低價競爭等諸多因素一直製約著飲片的流通。
 
“中藥飲片質量問題頻發的症結在於管理,”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中國中藥協會中藥飲片質量保障專委會主任肖永慶直言,“國家相關部門還沒有探索出較為理想的管理辦法,更談不上製定相應的法規。”

中藥飲片來源於天然植物,品種多、質量影響因素複雜。長期以來,我國中藥飲片執行《中國藥典》全國中藥飲片炮製規範和各省份中藥飲片炮製規範三級標準,但標準之間並不完全統一,在炮製規格和炮製方法上甚至差別甚大。標準的缺失和不完善讓監管陷於尷尬。
 
相對西藥,中藥飲片的毒副作用相對較弱,“基本吃不死人,最多無效”,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將中藥材市場當作財政增收之道,在監管方麵“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馮斌笑言,那些條件簡陋的中藥飲片作坊就像“養豬場”,但他們依然能通過舊版GMP認證。
 
不過,至少從GMP新規的通過率來看,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度遠超市場預期。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底,全國已有超過100家藥企在“飛行檢查”中被收回GMP證書,其中中藥和中藥飲片企業就占近70%。中西藥生產交替共線、編造虛假檢驗報告、中藥材黴變、涉嫌生產假冒中藥飲片、涉嫌出借包材及生產場所等,都出現在證書被收回的原因之列。
 
“大部分企業之所以在飛檢中落敗,問題就在於質量管理混亂,嚴重違反GMP操作規範。”廣西食藥監局在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函中表示,對檢查中發現企業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等違法行為,該局全部立案查處,已依法吊銷了包括廣西健一藥業有限責任公司中藥飲片加工廠在內的4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的藥品生產許可證。
 
史立臣將飲片企業痛失GMP證書歸結為“原有的生產習慣根深蒂固”。新版GMP認證前,不少中藥飲片企業的生產加工過程相當粗糙,簡化生產流程、修改生產標準的行為比比皆是。一旦過了新版認證的門檻,在短期利益與僥幸心理的驅使下,一些企業難免會打起“小九九”,回歸習慣性的方式操作。
 
當然,單純依靠監管部門的力量就指望中藥飲片市場得到規範並不現實,醫療衛生機構的配合同樣重要。
 
“醫院需要改變‘唯低價是取’的導向。”馮斌直言,老百姓吃藥最在意的是療效,因此,醫院在進貨時要重點關注中藥飲片企業的規模和質量。
 
對於中藥飲片市場的規範,他依然樂觀,“市場規範需要過程,一步步來吧。”
 
隱憂仍在“強化GMP認證對規範的中藥飲片生產企業是個利好。”四川新荷花中藥飲片股份有限公司馮斌感歎。作為國內首家中藥飲片GMP工廠,他們在新版GMP改造工程中剛投入了兩千多萬元。
 
馮斌介紹,在中藥飲片市場,規範的GMP生產企業長期與不規範企業同台競技,後者通過造假、以次充好等手段壓低成本價、搶占市場,導致行業惡性競爭大行其道;而規範企業由於要把機器設備、人員、GMP改造所花費用計入成本,其角逐市場的競爭力反而大大受挫,導致“劣幣驅良幣”。
 
不過,行業內針對中小企業的並購潮在短期內恐怕不會出現。“據說某些大型中藥集團有這樣的想法,但也隻是想法而已。”馮斌表示,並非所有的飲片企業都適合並購,對小企業進行改造需要大筆費用,不如自己建廠。
 
事實上,即便是通過了認證的飲片企業,發展前景也並非一片光明。一位不願具名的飲片企業負責人直呼“壓力山大”——改造成本分攤下去,產品價格至少上浮10%左右,“地方招標壓價又很厲害,利潤空間太小,甚至會發生價格和成本倒掛”。
 
“是否有渠道消化增加的成本?那要看企業的能力。”該負責人說,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等方式,部分飲片企業有能力消化認證抬高的企業運營成本。但能力較差的飲片企業,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食藥總局的公告,已為停產企業準備了後路,“企業停產後,如完成新版藥品GMP改造,可繼續申請認證。放棄認證的企業可通過自主選擇品種技術轉讓、企業兼並重組等方式有序退出。”
 
但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於明德表示,飲片企業數量的減少,對中成藥企業則“影響甚微”。中藥飲片的主要銷售渠道是醫院和藥店,給中成藥企業直接投料的僅占少部分。
 
過去中藥飲片摻雜使假嚴重,大型中成藥企業早已不從市場進貨,而是直接向產地收取中藥材,不少企業都擁有配套的中藥飲片加工廠,“自己提取,自己做飲片”。
 
 “哪怕有20%-30%的企業被淘汰,對市場都幾乎毫無影響。”於明德指出,目前中藥飲片一直麵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相當多的企業產品雷同,未通過GMP認證並不會導致藥品斷供。以2014年為例,中藥飲片需求量為300萬噸,實際產量達到315萬噸。
 
不過,隱憂仍在。飲片企業的轉型同樣暗藏監管盲區。在此次行業洗牌中,中小型飲片企業除了“關張消失”或被大企業收購,還有一部分會選擇轉型生產保健品。根據食藥總局的規定,保健品及食品生產企業均要依照GMP認證標準生產,但不做強製規定。
 
 “國內保健品和藥食同源市場監管仍處於缺位狀態,隨著未通過認證的企業從藥品行業向保健品行業轉移,會給整個市場帶來安全隱患。”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