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大企業仍新藥研發,小藥企謀重組

2016-03-17
|
訪問量:

日前,《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改革工作方案》正式掛網。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共分5個類別:1類為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2類為境內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藥;3類為境內申請人仿製境外上市但境內未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4類為境內申請人仿製已在境內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5類則是指境外上市的藥品申請在境內上市。

“這次文件落地以後,很多批件、臨床開發都需要重新研判。” 科貝源(北京)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程增江撰文稱。
深圳市華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官王澤人博士認為,新的注冊分類方案顯示我國在逐漸與國際接軌,與美國藥事法規靠近。比如類別1是完全的創新藥,在美國就是505(b)(1),類別2就是改良型新藥,其實就相當於美國的505(b)(2),類別3則是中國特有的。目前,最關鍵的是2類和3類藥品研發申報細則要盡快出來。

跟上全球化創新步伐

新的注冊分類改革對1類新藥作了如下規定:境內外均未上市的創新藥。指含有新的、結構明確的、具有藥理作用的化合物,且具有臨床價值的藥品。對比2007年版本的規定,更為體現全球新,且更加注重化合物的結構、藥理作用和臨床價值,同時還有5年的監測期。
2類新藥則是這次注冊分類的又一亮點,指的是境內外均未上市的改良型新藥。指在已知活性成份的基礎上,對其結構、劑型、處方工藝、給藥途徑、適應症等進行優化,且具有明顯臨床優勢的藥品。
業內人士表示,對2類新藥的歸類將對中國藥品開發和質量提升,以及新藥的研發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在美國,505(b)(2)這類藥物申報越來越多,畢竟完全的創新藥申報難,投資大。改良型研發對工業界發展和滿足患者需求都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過去2年,美國FDA都有幾十個這類藥品品種報批。
但具體怎麽申報注冊,業內還存有困惑。如果申報要求完全按照新藥來,那麽難度會很大。以美國做505(b)(2)為例,毒理等數據是引用FDA所掌握的原研藥的數據,隻要把改進的部分申報上去即可。
“2類藥能否引用原研企業的數據,如何引用?是否需要等原研藥已經在國內被批上市?2類藥申報細則出來後或可回答這一問題。”王澤人提到。
從2008-2015年,國產藥的申報大體可歸為仿製國內上市的原研藥品、仿製國內用藥量最大類別的品種或者搶仿國外已上市、國內尚沒有的產品,申報的熱點在不斷變化。
王澤人建議,對藥企來講,一定要與具有一定臨床醫學經驗的專家或者合作對象進行探討,從怎樣進一步滿足臨床需求上考慮改進現有產品,以及未來藥物改進的空間。另外,也要結合製劑技術的可行性進行立項。
記者了解到,在製劑技術方麵,我國與國際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隻有少部分企業能夠達到標準。國內的製劑技術比較粗糙,並沒有從研發開始依據物理藥劑理論,係統性地嚴格按照QbD的理念進行工作,並達到藥事法規的規範,所以創新就更難。企業如何把技術規範產業化是下一步需要考慮的工作。

細則待定,藥企如何走?

“關於‘老三類’中3類藥今後該怎麽走,我也在學習和期待中。”王澤人如是說。
如今,3類化藥的定義是,境內申請人仿製境外上市,但境內未上市原研藥品的藥品。該類藥品應與原研藥品的質量和療效一致。原研藥品指境內外首個獲準上市,且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作為上市依據的藥品。
“這意味著其不再擁有新藥新證書,上市後技術轉讓已然行不通,可以考慮上市許可人這一途徑。同時,其還沒有3-4年的監測期,並且從此隻能是通用名藥物,不可以再使用商品名。”程增江說。
“51號文對化藥3類開發的影響是巨大的,藥企要調整開發策略,但也會造就一些獨家品種,成為政策的受益者。有些政策細則仍待明晰,特別是新3類品種的臨床試驗會如何要求?同時,原規定和新方案在執行上如何過渡?雖然失去了新藥的光環,但作為具有完整和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數據作為上市依據的原研藥品的仿製產品,其含金量將提高,而這也是值得期待的。”
在這個時期,對中小企業來講,更是挑戰。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小型特色產品藥企如果沒有創新能力與資金來源,要盡早謀求兼並。轉行也是企業可以考慮的,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設備做化工品等。而大企業則應該繼續走新藥研發的道路,以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
同時,藥價、醫保、醫療的投入也將牽動企業的研發動力和未來的發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