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N
  • 業務谘詢

    中國:

    Email: marketing@yakkaa.com

    業務谘詢專線:400-780-8018

    (僅限服務谘詢,其他事宜請撥打川沙總部電話)

    川沙總部電話: +86 (21) 5859-1500

    海外:

    +1(626)986-9880(U.S. - West Coast)

    0044 7790 816 954 (Europe)

    Email:marketing@medicilon.com

在線留言×
點擊切換
News information
新聞資訊

一致性評價推進BE試驗管理如何跟上

2016-03-15
|
訪問量:

  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步伐漸漸明晰,也成為過去一年至今醫藥行業最受關注的熱點。如何做一致性評價?業內人士翹首期盼具體細則落地。同時,數據核查結果已經公布三輪,政府狠抓藥品質量和療效的決心和力度相比過去來得更為猛烈。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再次強調一致性評價工作的推進刻不容緩,盡快開展一致性評價工作也是目前企業的工作重點。其中,關於生物等效性(BE)試驗管理的問題受到“兩會”代表和企業人士的高度關注。某知名CRO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臨床試驗機構的BE試驗積極性不高的問題也困擾著他們。



  數量不足

  從2015年12月1日CFDA發布《關於化學藥生物等效性試驗實行備案管理的公告》起,生物等效性試驗管理就邁入了新的階段。這對企業是一大利好,備案範圍內不分進口和國產藥品,促進本土藥企和外企站在同一平台上進行備案登記。而根據2015年11月發布的230號文和231號文,對於仿製藥原則上企業應采用體內生物等效性試驗(BE)評價。這樣一來,BE試驗的管理在一致性評價工作中是無法忽視的環節。
  有分析指出,根據CDE的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台,截至2016年1月20日,平台登記的試驗總數為4898項。按年度登記(獲得CTR號)的臨床試驗總數,在CDE的藥物臨床登記的數量從2014年起逐年下降,即使2015年12月BE製放開,也沒能挽回2015年下降的趨勢。
  “BE試驗資源嚴重不足成為近幾年製約國內仿製藥開發和一致性評價的關鍵瓶頸。”全國人大代表、辰欣藥業董事長杜振新在本次全國“兩會”提交的議案中也提到這一現象。2015年CDE開展集中審評,預計2016年6月前將有近千個藥品被批準可開展BE試驗研究;2016年起,仿製藥BE試驗改為備案製會帶來近期直接需求增量;在現有近17萬個藥品批準文號中,屬於化學藥品的有10.7萬個,95%以上是仿製藥,僅在2018年底之前須完成基本藥物口服製劑一致性評價任務的批準文號就有近2萬個;按照企業研發製劑的規律,一次性通過BE試驗並不容易,需要有一個工藝調整優化的過程,一個項目極有可能要多次開展BE試驗研究。
  目前有資質從事BE研究的GCP機構數量僅為100多家,加之CFDA嚴格核查臨床試驗數據造成的成本大幅上升和風險增大,GCP承接BE試驗研究的積極性下降,現有BE研究資源無法完成大幅超量的研究任務。
  而同時,在當前臨床試驗數據嚴查的背景下,對試驗造假者的懲罰力度加大,雖然現在BE項目的價格明顯提升,但臨床試驗基地、CRO等會因BE項目的風險太高,而不願輕易啟動新項目。今後臨床試驗基地和CRO將更願意做質量更有保障且回報率更高的項目。
  “據我的了解,目前確實有臨床試驗機構對於一致性評價BE試驗的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因為要求高同時風險也大,相比創新藥研發支持力度不夠,收入不高,也確實給整個行業帶來影響。”某醫藥公司CEO提到。

  靈活管理

  但具體操作層麵究竟該怎麽做?有業內人士表示,也有政府人士前來詢問能否找到最頂尖的專家給企業講如何評價,如何做BE試驗。
  某醫藥公司CEO告訴記者:“一些在美國大公司做生物等效性研究的人,由於目前國內政策還未確定,對於一致性評價的生物等效性試驗是用國際通用標準還是尋找中國特色的標準並未了解,所以是否回國還存在著遲疑。”
  而對於關鍵臨床試驗機構資源緊張的問題,杜振新認為,要允許非GCP認證、但具備相關條件的醫療機構組織開展BE試驗。BE試驗用藥品已被批準上市的品種和已知劑量,安全性風險可控,試驗技術規範十分成熟,經專業培訓和監管到位、非GCP認證的臨床機構,完全可具備試驗開展條件和管理能力,允許非GCP認證但具備相關條件的醫療機構組織開展BE試驗,對於降低GCP基地的管理負擔、緩解BE試驗資源供需矛盾會起到積極作用。
  另外,還可以考慮向歐美日印等國家申報的仿製藥品種在國內注冊時,若為同生產線同處方工藝,則可共享使用國外開展的BE試驗數據。歐美日印等國家對仿製藥BE試驗數據相關的真實性、完整性、規範性要求高,但對試驗機構的資質要求與國內不同。國內製藥企業已向發達國家申報仿製藥的品種,又同時在國內提交注冊申報的,在保證生產線和處方工藝相同的前提下,建議可共享在國外開展的BE試驗數據。如此,既可以減輕研發投入負擔,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國內藥企走出國門的積極性,也可節約國內BE試驗資源。
  也有知名企業研發人士向記者提及,“在國外,允許個人或企業組建符合GCP要求的實驗室,承接相應的研究內容,不一定是符合資質的醫院。”據他了解,一直以來都有人想要涉足此領域,外資企業、國內的金融寡頭、大型製藥公司在未來也都有可能分梯隊進入。
  “放開會帶來風險,政策製定一定要根據科學來明確細則。”某醫藥公司CEO如是說,“對於臨床機構數量不夠的問題,可以考慮靈活處理,比如通過相對簡化認證的方式,再增加一些臨床試驗機構。”


相關新聞